17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七轮方案,边设计边施工
1958年8月,为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要求在建国10周年之前改建好天安门广场,并完成包括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十大建筑。
当时广场规划的两个前提已确定:一是广场尺度要大,天安门广场宽度定为500米;二是广场两侧分别建万人大会堂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办公楼、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
经过反复筛选与归纳,选定了7个代表性的方案,即陈植、赵深、刘敦桢、戴念慈、毛梓尧、张搏等方案送交中央审查,这些方案仍有广场南部宽度收缩大与小的差别,同时刘敦桢方案把正阳门与箭楼加以扩建连成一体。
经中央领导审查最后决定将广场两侧的四幢建筑合并成两幢大建筑,扩大大会堂与博物馆建筑的体量到现在的尺度,使建筑与广场尺度协调。
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60米,南部绿化广场宽度不收缩。根据中央审定批准的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在广场的北部铺装了水泥混凝土大方砖,并新建华灯,长安街及广场范围内架空杆线全部改为暗理。
1958年10月开始准备,1959年1~3月工程陆续开工。
1958年10月1日,首都60万人民为庆祝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在天安门广场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周年,欢庆党的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毛主席在城楼上频频向游行的钢铁大军招手。
游行队伍里出现了往年没有的情景:工农行列里有很多学生,而学生队伍里又有很多工人和农民。在国庆前刚刚成为无文盲区的海淀区农民,今天抬着一支大火箭模型,上面写着他们向文化进军的新目标。
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8000人组成的文艺队伍,随着一支由农民组成的管弦乐队所演奏的《跃进颂》的动人旋律,载歌载舞地通过广场。广场的人群海潮一般涌到天安门前,向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欢呼致敬。
1958年8月,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和第二书记刘仁参加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8月下旬,冯佩之和沈勃向郑天翔汇报出国考察情况时,北戴河传来消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后改为人民大会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要求这些工程在1959年国庆时投入使用,时间已十分紧迫,设计部门要早作准备;大会堂的地点选在天安门前。
1958年9月5日,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在市政府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10周年通知,要求在建国10周年到来之前建成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公共建筑。
9月10日,来自各省市的建筑专家聚集北京,住在和平宾馆。
从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10月20日第八稿方案被中央批准,一个月时间内,大家发挥了冲天干劲。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是同步的。此时,广场的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下来,这为大会堂的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会堂的建设工程从此全面展开。
大会堂的工程,用地面积达13.73公顷,拆迁单位达67个之多,需拆迁房屋1823间;迁移居民684户,房屋2170间,共需拆迁房屋3993间。
为了加快大会堂工程建设,拆迁办公室紧急动员东、西城区区委,区委将任务具体落实在各街道办事处。由于工作做得扎实,又妥善地安置了拆迁单位和居民户,再加上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拆迁工作于1958年10月10日结束。
10月25日,施工指挥部接到了设计院的基础刨槽图后,马上对参加施工的职工进行了战前动员。
10月28日,天刚一放亮,大会堂施工工地上已是一片沸腾了,机械挖土和人工清槽挖坑同时并举。成千上万人的冲天干劲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海洋。
整个大会堂建设,需挖掘土方43万立方米以上,浇筑钢筋混凝土127000多立方米,钢结构使用型钢3600多吨,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和剁斧石17万多平方米,琉璃瓦23000多平方米……
如此短的时间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只好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所以施工的同志急如星火,一天到晚在催图。但有时图赶制出来,交给施工单位时,在施工中又出现了新情况,施工单位只好去找设计单位来解决,而往往是刚解决完这个,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双方为此浪费了许多时间。设计院为密切配合施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便将全体设计人员搬驻工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
1958年12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千三百多位代表欢聚一堂,全国妇联副主席李德全宣布,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期间,2000多位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前工地的义务劳动。康克清、许广平、李德全、杨之华和代表们一起,为建设首都而劳动。
1958年12月7日,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画面上是陕西省的一部分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在工地上积极参加劳动。摄影:孙般夫
为展现建国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中央决定由北京负责拍摄编辑一本大型画册《北京》,赠送给参加我国十年大庆的各国元首和代表团贵宾。
在这本《北京》画册中,要展现已建成的北京十大建筑,其中有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大景观》是一横幅六张接图。当年为拍摄天安门广场的全景照片,费了很大的周折。现在拍摄可采取航拍,但在当时,还没有特别先进的便利的工具。
王可信在他的《关于拍摄天安门广场经过》一文中说:
我当时在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做技术工作录做全局的工程摄影,特约摄影通讯员,单位有摄影暗房和高级照相器材,冲洗放大全部自己操作。借调市委画册办后,分配我担任城市建设组小组长,天安门广场的拍摄任务就到了我们这组名下。
我们经过研究后,提出用航拍,但当时北京刚有直升飞机,飞机噪音太大,又怕不安全撞坏十大建筑等多方面问题,经请示中央领导,不同意使用直升飞机拍照。这时十大建筑都到了冲刺阶段,各施工单位都在抢工,这已经到了9月初。
到十一国庆节还有一个月时间,特别我们这组承担拍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的重要任务大家都处在紧张状态,要想拍好这张大场面天安门广场照片,二张照片不可能完成,只有用接片的技术来完成,另外只有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拍摄出比较理想的画面。
但天安门周边又没有那么高的建筑物,经研究后,我们提出用消防队救火云梯来拍摄天安门广场。当时北京从他国进口的二部云梯能开高到50米,其中一部在运输中撞坏梯子升不起来,仅一部能用,但动用消防车拍照是没人敢答应,因此请示市委书记刘仁同志,经刘仁同志批准才动用了消防队云梯。
云梯的位置设在正阳门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间,因当时各建筑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都在抢工,建筑物上还支搭着脚手架,天安门广场上还有很多没有铺条石,都比较杂乱,将这些情况,反映给市建委赵鹏飞主任,要求拆除人民大会堂正门的脚手架并将天安门广场上的空间补上条石赵主任非常重视对这本画册的编辑拍摄任务,马上布置各公司按要求拆除脚手架,广场铺好条石。这就为我们拍照创造了条件。
当我登上云梯脚踏板时,才发现因两条软钢丝绳的影响,不能拍接片,必须再升高,才能转拍,往上还有5个梯碰就到项尖。只有再上了磴梯才可能拍成,冒着最大的危险又爬上了梯瞪。此时人已躁空,云梯踏板已经立起,但为了完成拍摄任务一切都抛在脑后。
用120福来克斯双镜头反光照相,用德国矮克发21°/10彩色负片6张接片从人民大会堂南门、东门、天安门、革命博物馆、北京市邮政总局(右小楼)用120胶卷12张1卷共拍了二张接片,每张6张接片。当时北京还没有能冲彩色胶卷的单位只有新华社和人民画报能冲洗扩印,扩后的彩片由我接好送去审查,领导认为拍的成功并受了表扬这张天安门广场大接片就是这样完成的。拍摄数据:光围01,速度:1/125,焦距:无限远。